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

乃縵的「一根刺」

 

乃縵的「一根刺」    蔡秉錡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乃縵有著所有人都羨慕的一切:權力、魅力、實力、財力。他在亞蘭王面前「為尊為大」;並且戰功彪炳,帶領亞蘭打敗以色列國;除了這些威望之外,他也是個「大能的勇士」。他擁有現代人想要追求的所有東西,然而在這些美好的形容詞之後,聖經幽幽的補上了一句話:「……只是長了大痲瘋」(王下5:1)。大痲瘋是一種會侵蝕外表的疾病,剛罹患此病時或許還可以靠衣物遮蔽,然而逐漸的,眾人都會意識到,在乃縵完美人生的背後,有一個不光彩的缺陷。礙於乃縵的權勢,眾人只敢在背後偷偷摸摸的討論乃縵的大痲瘋,這種「閒話」,甚至在乃縵的家中也不能免除。或許乃縵也知情,他家中僕人使女,茶餘飯後,在某個他不知道的角落,也在討論著這個話題。 

終於有一個以色列的使女(其實她是被擄來的戰俘),鼓起勇氣,決定要推薦以利沙先知給乃縵的妻子,讓主人可以脫離這個不名譽的皮膚病。但對乃縵來說,要戰勝國的元帥,去向戰敗國的先知求援,這是何等羞辱的一件事。然而「得醫治」的盼望是何等的劇烈,他因此決定要用一個高不可攀的態度,跟亞蘭王要了一份外交文書,去「命令」以色列王醫治乃縵。他大張旗鼓的來到以色列境內,如入無人之境的進了王宮,帶了亞蘭王的諭旨說:「以色列王啊,亞蘭王命令你現在就醫治我的大痲瘋。」 

極度高姿態的背後,是一顆害怕期待落空的心。然而以色列王根本覺得這是藉口,是亞蘭要尋隙攻打北國的計謀,還好以利沙主動介入,請以色列王「轉介」乃縵給他。以利沙說:「讓乃縵知道以色列有先知吧!」(王下5:8)乃縵覺得以色列只是個一無可取的戰敗國,但以利沙卻打算藉機會,讓乃縵好好經歷神的大能。當乃縵的車隊浩浩蕩蕩的開到以利沙家門口,以利沙不但沒有親自迎接,還派了一個小跟班,隨意的跟乃縵說:「你待會順道去約旦河洗七次澡,然後你的病就會解決了。」這句話讓乃縵怒氣陡升,但或許他發怒的理由是很複雜的,他的高姿態、他的完美形象,一下子被以色列的鄉下神棍給踐踏了。「丟臉啊!被耍了!自己真傻竟然還滿懷盼望!一切都是騙局!」是這些複雜的情緒交織成為憤怒。 

然而,一個乃縵的僕人,就跟那個以色列的使女一樣,成為了神的工具,他請乃縵息怒:「元帥啊,先知說的姑且聽一聽吧」。得醫治的渴望使乃縵暫時放下受傷的尊嚴。他學習不靠他的排場與車隊,把一切「遮羞布」都脫得光光的,泡進了約旦河中。於是這成了他經歷上帝的開始,他必須要把名聲、威望、頭銜這一切都放下,才能真正的發現:「原來神在這裡!」這個被他嫌棄的以色列,成了他得到醫治的地方、成了他遇見神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註:本文受《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》一書所啟發

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

雅各的天梯

 雅各的天梯    蔡秉錡

雅各睡醒了,說:「耶和華真在這裡,我竟不知道!」(28:16)

 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雅各這時候真的是孤單上路了,他的名字就是「抓」的意思。他喜歡一切的籌碼都掌握在自己手中,他也要讓事情都按著自己的計畫發展。他不喜歡未知、他不喜歡屈居人後。當然,他也從沒有經歷過孤獨、無依無靠;他沒有想過自己竟然會有這一天,居然有需要「跑路」,以免被抓、被殺。 

雅各逃到伯特利,那是在逃亡旅程的途中。起點別是巴,是他再熟悉不過的舒適圈,但他的終點卻是此生從沒去過的哈蘭,要去依附一個從未謀面的舅舅。或許雅各慌忙的逃到了伯特利,確定後面沒有追兵了以後,才放下心來。此時他終於有時間思考剛發生的事,此時他也終於有時間規劃下一步,當然,也在冷靜下來之後,雅各才發現自己處於孑然一身的狀態。亞伯拉罕的神、以撒的神如果要成為雅各的神,雅各必須要先從所有錯誤的關係當中被拔出來。他要脫離溺愛的母親、昏花的父親、莽撞的兄長,也要學習離開那工於心計的自己。他得要赤裸的面對那位先祖的神,使這位神真正的成為他的神。 

他沒有主動去尋求神,但神卻來找他,在夢中,雅各看到了一個直通天際的階梯,在當時,每間神廟都需要先爬好一段階梯,才能夠進到廟中敬拜神。如果夢到階梯,那雅各很可能意識到有一間神廟,是他必須要前往的;然而特別的是,神並非出現在高處的殿中,等著雅各拾級前往,因為這位原本應該端坐在殿中的耶和華神,此刻竟然是出現在雅各的身邊(28:13),這個畫面想必讓雅各相當震撼,焉有何神主動來找人呢?他不禁忘情的喊到:「耶和華真在這裡,我竟不知道!」(28:16) 

雅各意識到了甚麼呢?雅各難道是意識到神在伯特利嗎?不,雅各體會到的比這個深刻得多,雅各意識到的是:「神同行在我的旅程中!」在此孤立無援的時刻、在此離「回不去的故鄉」與「陌生的哈蘭」都遠得無法置信的時刻、在此雅各還非常的狡猾、市儈、一點也不像神子民的時刻,神竟然先給出「祂自己」,作為啟動雅各波瀾壯闊一生的開始。雅各在神的同在中,將經歷「豐盛得無以復加」的時刻、也將經歷「此生每一個摯愛都被奪走」的時刻。 

接下來他將會從抓得緊緊的「雅各」,變成一個民族由他而出的「以色列」。這全然不是因為他有多聖潔、多聰明、多厲害,而是從那懵懂的夢境開始,耶和華參與了他的旅程,與他同在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註:本文受《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》一書所啟發

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

都是虛空!都是捕風!

 都是虛空!都是捕風!    蔡秉錡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 詩人赫伯特(George Herbert)在他的詩作《絞車》(The Pulley)中想像了一個故事情節:上帝在創造世人的時候「手裡拿著滿滿的一杯祝福」。祂要把所有的美善都傾倒給祂所創造的人類,因此,所有的寶藏都依序出列,力量、美麗、才智、名譽、享樂……,當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已經傾注殆盡,上帝突然停手,因為祂發現僅剩「安息」還沒有賞賜給人類。接下來上帝說話了:「如果我連安息都給了人類,如果我讓他們在紅塵俗世之中,在我所有賞賜給人類的禮物中得到安息,那他們就只會敬拜我所給的禮物了!」上帝知道如果這件事情發生,那上帝自己跟人類都會變成輸家。因此上帝宣告:「且讓世人留住所有一切的美善,卻由得他們得不到安息,因為世人當受美善引導,使他們投入我的懷抱。」 

傳道書當中扮演獨白者的這個智慧的所羅門,不斷的感嘆:「虛空的虛空!我見日光下所作的一切事,都是虛空,都是捕風。」他發現這個世界充滿著讓人厭煩的「無意義」,追求滿足的人會發現,當獲得想要的東西那一刻,滿足感就消失了;追求公理正義的人會發現,這個世界根本充滿著各種難以理解的不公平;追求智慧的人終其一生的尋求也會發現,「死亡」根本就可以把所有意義都帶走。最後傳道者唯一可以找到的,是他發現:生命只有「最低標準」的意義感!我們只需要認真工作,然後好好在工作的成果當中滿足、在工作的成果當中享樂就好了。所有一切過多的追尋,都只是帶來無止盡的厭煩與痛苦,都只是證明日光之下的受造世界是「歹戲拖棚」的八點檔鄉土劇。 

如果我們讀傳道書得到絕望感,我們必須要知道,這就是傳道書的目的之一,這本書要求我們冷靜的解構所有我們認為「值得」的事,直到這些我們原本珍惜的事物顯得一無可取之後,我們才能真的不再以「得著」為我們生命的基調。就如同詩人赫伯特大聲疾呼的:沒有任何的「得著」能夠讓我們安息的,因為「安息」這份禮物唯獨在上帝那裏。那我們不就絕望至死了嗎?還是我們就如傳道者所建議的低標,「滿足於在所擁有中享樂」,即可呢? 

事實上這或許就是傳道書的作者要求讀者會意之處,會不會我們生命的目標,就像是主耶穌所做的示範,重點不在「得著」,而在「給予」呢?當我們從「追捕虛空的風」轉換成「追求主耶穌」,效法祂的捨己、效法祂愛的擺上。生命的「滿足感」、「意義感」,全然的「安息」,會不會反而都走向我們了呢?我們想到「十字架上的捨己」、想到「為主燃燒一生」就覺得苦得不得了,殊不知這才是真實能叫我們心滿意足的追求。

註:本文受《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》一書所啟發

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

尼希米的城牆

 尼希米的城牆   蔡秉錡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 尼希米記講述尼希米為耶路撒冷城重新修築城牆的故事,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真實事件。城牆帶來保護、城牆帶來內外之間的分別、城牆也彷彿是一個象徵的意義,催促著以色列民要保有自己的身分認同。 

在那個猶太人亡國被擄的時代,尼希米顯然是在一個猶太人民族意識低迷的狀態下生活,雖然索羅巴伯跟撒拉鐵,在將近一百年前帶領第一批被擄歸回的人回到了耶路撒冷,但似乎沒有開啟一個光明的起點。耶路撒冷跟書珊城之間的聯繫是恢復了,猶太人的確可以合法的回到耶路撒冷去定居、去朝聖,但一切都不太像是以色列民族的高峰。聖殿已經是在不順遂、諸多攔阻、多年停工的狀態下勉強建成的。而在百年後的尼希米,這些曾經出現的盼望火光更是再次遙遠而模糊。來自他弟兄哈拿尼的回報說:「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,受凌辱;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,城門被火焚燒」(1:3)。這想必是一個非常大的悲哀,因為尼希米聽到之後就坐下、悲哀哭泣、禁食祈禱。 

但是既然早在一百年前,上帝對「以色列會重新與祂復合」的應許已經啟動,那關於這個應許的其他應許也必然會一一的成就。尼希米在禱告之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,並在那個士氣低迷的年代回到了耶路撒冷。他所做的,或許在硬體上是建立耶路撒冷的城牆;但是在心靈層面,他心中所想要建立的保障,卻是以色列的身分認同。以色列人不能失去他們的根源,他代表的是以色列民族當中最頑固的保守派立場,堅持要在民族認同中重新確立亞伯拉罕子孫的身分。所以他拒絕與撒瑪利亞人參巴拉結盟,即便參巴拉是撒瑪利亞人,在血緣上已經是近親,而撒瑪利亞人也敬拜耶和華。但對尼希米而言,參巴拉代表的是參雜的、混合了異教元素的耶和華敬拜,這是不可被接受的。所以尼希米嚴格禁止異族聯姻,甚至不惜要求同胞離絕他們的外邦配偶,他要重新修築的不只是耶路撒冷的城牆,更是民族界線,以免以色列人的下一代丟失了自己的文化,因而喪失了亞伯拉罕之約的祝福。 

在這個重視多元、民主、自由、平等的時代氛圍中,尼希米的訴求已經不被時代所青睞,我們更欣賞保羅的態度:「倘或有不信的配偶情願同住,就不要離棄他()。」但我們要知道,保羅與尼希米遇到的處境是不同的,尼希米所面對的危機是身分意識的喪失,而保羅卻強調基督徒精神在外邦人中的感召力。因此尼希米與保羅都會認同:身為神的子民,就必須要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,展現神國子民的生命樣式,做出分別來。這當然也符合耶穌的教導,祂要我們如光照在黑暗中、如鹽影響這個世界。

註:本文受《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》一書所啟發

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

在被罪挾制時遇見神

 在被罪挾制時遇見神    蔡秉錡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聖經當中被翻成「慈愛」這個字,在希伯來文原文的意思是指「堅定不移的愛」。單就字面意思就可以發現,這樣的愛更多表達的是「意志的決定」,而非「情感的衝動」。在大衛的一生當中,他不斷的受到上帝用這樣的慈愛來待他,但或許較少注意到的是,他也效法上帝,用這樣的愛來待人。在撒母耳記下9:1,他問人說:「掃羅家還有剩下的人沒有?我要因約拿單的緣故向他施恩」。但由於「約拿單」的意思是「耶和華賞賜」,因此這裡的表達其實相當豐富:「我要因耶和華賞賜的緣故向他施慈愛」。大衛是個合神心意的王,他受到耶和華神的揀選,立為猶太人的王,神將祂的子民交在大衛的手裡,並且不斷的引導他生命的歷程,直到他多年後終於成為了君王。在生命的每個歷程,他都領受了上帝的慈愛,因此他相當清楚,他要以神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神所交給他的人。

然而短短兩章之後,在撒母耳記下11章,一切就都不一樣了,這位「以慈愛待人」的大衛王,做了一件完全讓罪掌權的事。本章全章我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大衛犯罪的過程,但我們實在是十分的能夠感同身受,因為犯罪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經驗,我們也都知道為了要掩蓋犯罪的爛攤子,我們會如何的用更多的罪行來試圖隱瞞。整個11章全章,我們看到大衛左支右絀,他不斷的用神給他君王的權柄,用後來的罪行來掩蓋原先的罪行。雖然罪就如同漣漪一般地蔓延開來,但可能在他自己的眼中,他隱藏的還不錯。不過一群人都被大衛的罪所影響,拔示巴、烏利亞、約押、腹中的嬰孩。

如果我們看得夠仔細,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因大衛的罪起舞的人,聖經都沒有描述他們的心理狀態,這些人不過是大衛的棋子,大衛已經不再是合神心意的王。大衛需要滿足一時的情慾,那就由拔示巴來滿足他;大衛需要圓謊,那烏利亞就被調來調去;大衛要借刀殺人,那約押就來配合。這些人是受害者,沒有從大衛的領導中經歷神「堅定不移的愛」,他們在大衛的盤算中,只是他詭詐計畫的一環。但有一個在全章都沒有出現的角色,其實都在默默看著這一切,並且在最後一節做出了判語:「大衛所行的這事,耶和華甚不喜悅」。

於是先知拿單在第12章出現,他代表上帝的審判,但他的出現也是恩典。此時,「堅定不移的愛」是以審判的形式臨到大衛,拿單說了一個故事。就如同我們看第11章一樣,大衛先以旁觀者的角度聽著這個故事,但突然之間,身為神的代表,拿單指出大衛是當事人。大衛因此有責任做出選擇:認罪;然後才能讓神堅定不移的愛繼續得著他。

我們仍耽溺在某種錯誤的自我認知的罪中嗎?我們仍在自我欺騙與自以為義的枷鎖中嗎?請記得沉痛的悔改乃是生命轉化的起點。

註:本文受《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》一書所啟發

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

以馬忤斯的旅程

 以馬忤斯的旅程    蔡秉錡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路加福音有一個特點,那就是早在9:51開始,耶穌就定意走向耶路撒冷去,整個路加福音幾乎一半的篇幅,都用來描述耶穌「在路上」的歷程。所以這條由變相山前往耶路撒冷的漫長旅程,是路加最花篇幅雕琢的一個大段落,甚至可以說是路加福音的主軸之一。這一路上,耶穌說著一個又一個與「作門徒」、「神的國」有關的教導與比喻。這似乎帶來了一點恍惚感,讓我們分不清楚,這是一個實際的旅程,還是一個象徵,象徵跟隨者逐漸認識門徒的意義、逐漸認同神國的價值觀、逐漸明白耶穌的身分與使命,並且開始決意要跟隨耶穌的過程。這是真實的旅程,或是在比擬門徒建造的過程?或許兩者都是吧。 

當然,這條路也充滿著對耶穌的誤解,不只是文士與法利賽人誤解耶穌,就連耶穌的好朋友,耶穌的門徒與跟隨者們,也不斷的誤解,或是不明白耶穌的言行舉止。誤解、不明白、遲鈍,似乎是這個旅途上跟隨者的寫照,這也是這場旅途之所以重要的地方。雖然跟隨者們需要耶穌的提點、耶穌的責備、甚至是耶穌說的話應驗之後,才能逐漸的明白耶穌所說的門徒、神國,究竟是甚麼意思,但或許這就更應驗了這是一場「信心之旅」。 

在耶穌進入了耶路撒冷城,並且轟轟烈烈地完成了救恩之後,或許這條旅程就該結束了,因為故事似乎說完了。但我們要知道,路加福音跟使徒行傳是一套書,兩者是上下集,分別交代了「福音成就的故事」與「福音傳遞的故事」。上集的主角是聖子、下集的主角是聖靈。因此,在路加福音的最後一章的以馬忤斯之路,其實是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,這兩個背對耶路撒冷,來到以馬忤斯的門徒,卻因為耶穌的顯現而折返,回到耶路撒冷去。這兩個不出名的門徒,在沿途上對於耶路撒冷城所發生的事情感到困惑不解,而復活的耶穌再次發揮「在路上」的本領,本著福音講解聖經,使兩個門徒明白耶穌所成就的事,甚至心裡覺得火熱,以至於願意回到耶路撒冷城。 

為什麼要回到耶路撒冷城?因為從耶路撒冷是一個新的起點,聖靈要從此展開一個新的「在路上」的故事!隨著聖靈的工作,福音從使徒行傳第一章的耶路撒冷城起始,會逐漸的傳遞,直到使徒保羅成為階下囚,使得福音被帶到羅馬城為止。使徒行傳跟路加福音的結尾都沒有停頓的感覺,因為對路加來說,跟隨耶穌的人是一群永遠以信靠的心點燃「腳前的燈」、「路上的光」,以至於走在「福音之路」上的人。

註:本文受https://traditional-odb.org/windows-on-easter-2/article-3/啟發

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

成了!

 成了!    蔡秉錡

忽然,地大震動;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,把石頭輥開,坐在上面。(馬太福音282)

 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耶穌在星期五斷氣,接下來的星期六,則是一段沒有任何紀載的日子。然而隔天的星期天清晨,就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。耶穌復活了!如祂所預言的,祂在清晨再次的吸進了一口氣、心臟再次的跳動,祂親手解開了祂的「細麻布」與「裹頭巾」,然後他離開了「祂的墳墓」,我們不太清楚耶穌怎麼離開的,聖經並沒有特別描述,我們只知道天使把石頭滾開的時候,裡面已經是空的了。

 

天使推開了這個沒有死人在其中的空墳墓,然後他悠悠閒閒的坐著,不需要再趕往哪裡去,也不需要主動通知那些必須要知道神啟示的人。天使唯一要做的,就是「坐著」,因為一切耶穌需要為世人作的事,祂已經百分之百完成了。匆忙的時候已過、不需要再趕往哪裡,天使唯一的任務,就是「坐著」,然後傳達耶穌已經復活的好消息。

 

所以我們在四卷福音書當中都發現,在那個復活的清晨,不管出現了一個天使或是兩個天使,不管天使在哪個時間、地點出現,聖經作者格外且一致的記錄下來的,都是他們輕鬆的坐著。這些天使們在星期五或許熱切的看著人間的一切、熱切的看著救恩的發生,他們看到耶穌被捕、受辱、受釘、死亡;他們接下來看到祂的朋友從十架上取下祂的身體,把祂放在墳墓裡;到了耶穌復活的那一刻,這些天使們想必也見證了這個輝煌的時刻,也就是耶穌從死人中復活的那個瞬間。這一幕說不定讓天使也大感震撼,因為死亡的權柄、罪惡的權勢,一瞬之間就被耶穌衝破了。

 

現在一切事情都完成了!塵埃落定,只剩下一條信息要傳遞:「祂不在這裡!因為他已經復活了!」是的!現在是門徒行動的時刻了,接下來輪到門徒們需要來傳遞這個好消息,天使彷彿結束了他們的任務,下一棒要跑的門徒們,需要在接棒之後把好消息傳到世界各地。

 

雖然我們正承接這一棒,正熱切地為著耶穌基督的福音奔跑,但我們千萬別忘記,一切都已經成就了,天使已經悠閒的坐下了,沒有人能夠破壞福音的成果,因此當我們為了福音而奔跑時,也千萬別忘記我們可以坐下來,歡慶耶穌所帶來的勝利。

註:本文受https://www.lhm.org/預苦期靈修手冊啟發

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

和散那!

 和散那!    蔡秉錡

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,你們沒有念過麼?(馬太福音21:16)

 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聖殿爆出歡呼的聲音,那是一群孩童大聲呼喊的聲音:「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!」(21:15)這些孩子們必定是由他們的家長帶到聖殿來敬拜上帝的,對他們而言,耶穌象徵性的潔淨了聖殿,並且神蹟式的醫治了瞎眼的與瘸腿的,實在是相當讓人激勵、讓人印象深刻的事。如果這些孩子們,是從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時,就跟著前呼後擁的人喊著:「和散那歸於大衛之子!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!」(21:9)那他們一定是接續著那份熱情,把整個耶穌進城乃至於進入聖殿所作的一切經歷都連結起來了。 

「大衛的子孫」這個稱號、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」這個象徵、民眾揮舞棕樹枝夾道歡迎耶穌、乃至於「潔淨聖殿」的這個歷史背景,都是非常強烈的記號,意味著耶穌是那位猶太先知傳統所等待的君王。這樣的畫面讓耶路撒冷城的居民感到震撼、甚至很驚恐的說:「這是誰?」(21:10),耶路撒冷城的居民沒說出口的話可能是:「太危險了!太危險了!不可以這樣宣稱自己是王啊!羅馬軍隊就在附近啊!」因此大人們恐怕是認為,這群歡迎耶穌的隊伍其實是一群來自北方的「宗教狂熱份子」所組成的。 

但孩子們恐怕不會想這麼多,他們吶喊的行動的動機很單純、很直覺、很本能。然而,他們所大聲呼喊的,卻是相當精準對耶穌的認識。祂當然是那位君王,祂當然是那位該風光進入耶路撒冷,受到夾道歡迎的那位彌賽亞。孩子們的呼喊值得大人們駐足思想:「這位北方加利利來的先知究竟是誰?」然而在此時卻有一群祭司長和文士對這樣的狀況相當的不滿意。或許他們認為「小孩懂甚麼?」,或是覺得「這群野孩子吵吵鬧鬧沒有規矩,打擾了肅穆的空間!」,甚至他們認定「耶穌哪裡是甚麼彌賽亞!這群孩子怎麼可以把一個光榮的稱呼歸給耶穌!」所以這群「職業隊」的宗教人士,紛紛要求這個帶頭的耶穌要制止孩童們的呼喊。「耶穌啊,孩子們年幼無知也就算了,聽聽他們喊的是甚麼,你要不要管一管!」但耶穌堅定的引用詩篇8:2說:「祢藉孩童和吃奶的口發出完全的讚美」(21:16),耶穌認定祂是這段經文的應驗,因此孩子們說的是對的!耶穌乃是那位配得我們歡呼頌讚的彌賽亞。 

更進一步的思想,我們就是這群孩子,不是因為我們如孩子般純真,而是因為我們的罪性極重,因此我們比這群卑微的孩子更加「卑劣」。「和散那」原來是求救的意思,因著我們無法自救的邪惡,我們該像這群孩子一樣,高聲對耶穌吶喊「救救我!」

註:本文受https://www.lhm.org/預苦期靈修手冊啟發

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

聖潔的保證

 聖潔的保證    蔡秉錡

「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。」他們說:「那與我們有甚麼相干?你自己承當吧!」(馬太福音27:4)

 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「那與我們有甚麼相干?你自己承當吧!」這可以說是聖殿的祭司可以說出的最惡毒的話。他們領受了上帝的託付,要將百姓的罪孽藉著獻祭的過程而洗清,他們的存在,就是為了讓神與人之間和好。在一個被罪孽壓傷的百姓面前,他們最該做的,就是除去這個被罪壓傷、悔改的人心中的憂愁,透過他們的事奉,宣告神的赦免,然而他們卻把這條赦罪之路給堵住了,他們原是為此而蒙召,卻冷酷無情的用這句話「不關我們的事,你自己承當」來結束爭論,這使得絕望的猶大,最後走向了自盡一途。 

當然,他們早就失去了做祭司的資格,雖然他們在聖殿中作著最「聖潔」的事,他們在神的面前獻祭、宣告赦免、他們引用經文來事奉從四面八方來到猶太人同胞。但他們早就腐敗墮落了,每個來到聖殿的百姓對他們而言,可能不過是「待處理項目」,雖然他們對聖殿禮儀無比的嫻熟,行禮如儀的執行聖殿各樣事物,但他們早就忘記甚麼叫做「分別為聖」了。他們一如以往的把生命花在神聖的事務上,就如同基督徒讀聖經、去教會、領聖餐、做禮拜,但聖潔一點也沒有「依附」在他們身上,旁人也沒有辦法透過他們的生命見證而經歷聖潔。 

我們該為這樣的事情害怕,如果就連在聖殿中事奉的人,都可以如此地遠離聖潔,那我們該自問,「甚麼是我們維持聖潔的保證?」事實上,如果聖潔是要從我們這一端出發,如果聖潔靠的是我們的言行舉止、我們的心懷意念,那就沒有任何的聖潔可以保護我們,因為聖潔的源頭始終不在有罪的我們。真正可以確保我們聖潔的,是我們的主:「我雖然不聖潔,但住在我裡面的主是聖潔的。」這是一個極端奇異的事,聖潔的主在我還不聖潔的時候就內住在我的裡面,怎能如此?祂怎能如此降卑!然而就是因為祂如此的用祂的聖潔觸摸不聖潔的我們,才是我們聖潔的起點。 

當然,那不代表我們可以繼續的容讓自己以不聖潔態度處世,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:「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,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?若有人毀壞神的殿,神必要毀壞那人;因為神的殿是聖的,這殿就是你們。」(林前3:16-17)上帝比我們更在意我們的聖潔,祂維護我們的聖潔,保守我們免受魔鬼的攻擊,甚至不容我們自己的軟弱來玷汙這身子。因此我們乃是靠著神所加給我們的力量,行作所有合乎神旨意的事,這才是我們得以持守聖潔的保證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註:本文受https://www.lhm.org/預苦期靈修手冊啟發

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

當「按慣例」是罪時

 當「按慣例」是罪時    蔡秉錡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耶穌潔淨聖殿,是一個大快人心的故事。那些當權者,竟然墮落到把聖殿當成是買賣的地方,讓那些兌換銀錢的人與買賣鴿子的人進入到聖殿當中。這使得聖殿沒有被分別出來。聖殿應該是專屬於向神敬拜禱告的地方,這些人卻讓聖殿成為了一個「追求利益」的地方。那些買賣牛羊鴿子的人,與來敬拜的人就在聖殿當中討價還價,那些銀錢的兌換商仔細審視每一錠羅馬錢幣的真偽,試圖找出一些缺陷,以便能夠少換幾個聖殿幣給來朝聖的人。更別提動物的氣味與叫聲,顯出這是一個「市場」更勝於是「萬民禱告的殿」。 

耶穌一來,不惜打斷聖殿的日常慣例,霸氣十足的把這些做買賣的人都攆走,因為這些做買賣的人,把聖殿變成了「賊窩」。我們覺得耶穌做得好!祂不畏權勢,把這在聖殿當中已經多年的惡習給中斷,為了堅持做正確的事,不惜冒犯當權者,這真是耶穌的風範,也是我輩基督徒該校法的。 

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想,當初聖殿開始迎接商業行為,想必也是基於某種「善意」:「朝聖者從四面八方遠道而來,如果有可以便利他們兌換銀錢的服務,不是能夠讓聖殿的功能更完善嗎?」、「牛羊鴿子那麼不方便攜帶,如果在聖殿有賣,不就可以讓人來獻祭時更方便、更有效率嗎?」這些所謂的「善意」一旦推動,就成為了聖殿的常例,並且開始影響每一個來朝聖、來獻祭、來敬拜、來禱告的人們的心。一開始可能還有人覺得不妥,但後來,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了,甚至也為了這些「服務」的便利性而感恩。而當人們逐漸地把這些怪誕的事視為常態,甚至是必要時,這檔生意就成了信仰的一部分,成了聖殿該具備的服務。 

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心靈墮落的過程,我們要知道,我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。當我們引進某種錯誤的價值觀進入到我們的心靈當中,我們就是開始在腐化這個「聖靈的殿」該有的功能,開始容許錯誤的態度與觀念汙染我們的身體、汙染聖靈的殿。而這個錯誤慢慢的成為「慣例」,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習慣,我們卻一點也不覺得這有甚麼需要改變的。我們就像是兌換銀錢的人、像是販賣牛羊鴿子的人、像是每天進進出出聖殿的敬拜者,我們看到交易行為在聖殿發生,但我們已經一點感覺都沒有,這是一個共犯結構,我們就是「按慣例」每天都來「盡我們的宗教責任」,然而我們所在的聖殿、我們裡面這聖靈的殿已然成為賊窩。 

這時我們必須要知道繼續「按慣例」是罪!習慣性的許可某些錯誤的事不斷的在生命中發生是罪,我們需要把那些習以為常的壞習慣趕出去,就如同耶穌潔淨聖殿一般。

註:本文受https://www.lhm.org/預苦期靈修手冊啟發

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

主要用他/她/牠/它

 主要用他///它    蔡秉錡

 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耶穌即將進入耶路撒冷,在被萬人夾道歡迎之前,祂打發門徒進到一個村子,找到了一匹驢駒子,並且要求這個驢駒主人將這個驢駒子牽來給主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主要用牠」。有時我會聽到有基督徒對這個段落非常感動,他們希望他們就如同這個小驢駒一樣,雖然微小,卻可以被主使用,讓主坐在牠的身上,背負主進入到耶路撒冷城,幫助主完成祂在地上,以人子的身分走過最後一周的道路。 

但如果我們仔細思考,回應耶穌的要求的人,其實是這個驢駒子的主人,他對主的認識有多少?為什麼願意在與門徒短短的交通之後,就願意二話不說把驢駒借給門徒?還是這只是一個「通關密語」,只要有人對他這樣說,他就知道是耶穌來借驢駒了?聖經並沒有打算回答這類型的問題,他只讓我們看到驢駒主人對這一句話的反應。 

「主要用牠」,在驢駒主人的生命中,他必須要割捨一個屬於他的產業,必須要在這樣的一個特別的時刻,讓自己的財產得分別出來,為神所用。選擇的決定權在他,沒有人逼迫他做出不合他心意的決定;他也沒有猶豫不決,分析這樣做之後會不會有甚麼後遺症,會不會讓祭司長、文士、法利賽人在未來的日子找他麻煩。他只是單單純純的順服在這一句平凡無奇的話語當中「主要用牠」:如果我有甚麼是主可以用得上的,那就請主拿去吧;如果透過我的「抉擇」能夠使神的國度往前推進一步,那就求神讓我甘心樂意的擺上。 

有時候難度提高,擺上的不是「牠」或「它」,而是「他」或「她」,上帝所要求你給出去的,或許是你的兒女,或許是你的配偶,那是你一直以來都掛心,無法輕易放手的那一位。但是「主要用他/她」,你會不會這樣跟上帝說呢:「上帝啊,如果你呼召的是我,我會立刻回應你,但請你不要呼召他/她,我希望一直保有他/她。」1853919日,戴德生在利物浦的碼頭登上了「敦費士號」輪船,啟程前往上海。他的母親賀雅美來送他,原先賀雅美忍住一直不哭,但到後來終於忍不住哭出聲來,戴德生說:「我永遠不能忘記,那從母親內心絞出來的哭聲,像刀刺透我。直到那時,我才完全明白『神愛世人,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』的意義之重大。」 

當然,我們所愛的他///它,不見得都會被帶到遠方去,不見得都是悽苦的別離,說不定就如同這裡的驢駒子,是「給得起」的。但無論如何,只要「主要用牠」,我們要操練的,就是擺上,甚至是你的才華、你的嗜好,或僅僅是你小小的一顆「願做的心」。

註:本文受https://www.lhm.org/預苦期靈修手冊啟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