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

尼希米的城牆

 尼希米的城牆   蔡秉錡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 尼希米記講述尼希米為耶路撒冷城重新修築城牆的故事,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真實事件。城牆帶來保護、城牆帶來內外之間的分別、城牆也彷彿是一個象徵的意義,催促著以色列民要保有自己的身分認同。 

在那個猶太人亡國被擄的時代,尼希米顯然是在一個猶太人民族意識低迷的狀態下生活,雖然索羅巴伯跟撒拉鐵,在將近一百年前帶領第一批被擄歸回的人回到了耶路撒冷,但似乎沒有開啟一個光明的起點。耶路撒冷跟書珊城之間的聯繫是恢復了,猶太人的確可以合法的回到耶路撒冷去定居、去朝聖,但一切都不太像是以色列民族的高峰。聖殿已經是在不順遂、諸多攔阻、多年停工的狀態下勉強建成的。而在百年後的尼希米,這些曾經出現的盼望火光更是再次遙遠而模糊。來自他弟兄哈拿尼的回報說:「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,受凌辱;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,城門被火焚燒」(1:3)。這想必是一個非常大的悲哀,因為尼希米聽到之後就坐下、悲哀哭泣、禁食祈禱。 

但是既然早在一百年前,上帝對「以色列會重新與祂復合」的應許已經啟動,那關於這個應許的其他應許也必然會一一的成就。尼希米在禱告之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,並在那個士氣低迷的年代回到了耶路撒冷。他所做的,或許在硬體上是建立耶路撒冷的城牆;但是在心靈層面,他心中所想要建立的保障,卻是以色列的身分認同。以色列人不能失去他們的根源,他代表的是以色列民族當中最頑固的保守派立場,堅持要在民族認同中重新確立亞伯拉罕子孫的身分。所以他拒絕與撒瑪利亞人參巴拉結盟,即便參巴拉是撒瑪利亞人,在血緣上已經是近親,而撒瑪利亞人也敬拜耶和華。但對尼希米而言,參巴拉代表的是參雜的、混合了異教元素的耶和華敬拜,這是不可被接受的。所以尼希米嚴格禁止異族聯姻,甚至不惜要求同胞離絕他們的外邦配偶,他要重新修築的不只是耶路撒冷的城牆,更是民族界線,以免以色列人的下一代丟失了自己的文化,因而喪失了亞伯拉罕之約的祝福。 

在這個重視多元、民主、自由、平等的時代氛圍中,尼希米的訴求已經不被時代所青睞,我們更欣賞保羅的態度:「倘或有不信的配偶情願同住,就不要離棄他()。」但我們要知道,保羅與尼希米遇到的處境是不同的,尼希米所面對的危機是身分意識的喪失,而保羅卻強調基督徒精神在外邦人中的感召力。因此尼希米與保羅都會認同:身為神的子民,就必須要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,展現神國子民的生命樣式,做出分別來。這當然也符合耶穌的教導,祂要我們如光照在黑暗中、如鹽影響這個世界。

註:本文受《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》一書所啟發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