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經當中被翻成「慈愛」這個字,在希伯來文原文的意思是指「堅定不移的愛」。單就字面意思就可以發現,這樣的愛更多表達的是「意志的決定」,而非「情感的衝動」。在大衛的一生當中,他不斷的受到上帝用這樣的慈愛來待他,但或許較少注意到的是,他也效法上帝,用這樣的愛來待人。在撒母耳記下9:1,他問人說:「掃羅家還有剩下的人沒有?我要因約拿單的緣故向他施恩」。但由於「約拿單」的意思是「耶和華賞賜」,因此這裡的表達其實相當豐富:「我要因耶和華賞賜的緣故向他施慈愛」。大衛是個合神心意的王,他受到耶和華神的揀選,立為猶太人的王,神將祂的子民交在大衛的手裡,並且不斷的引導他生命的歷程,直到他多年後終於成為了君王。在生命的每個歷程,他都領受了上帝的慈愛,因此他相當清楚,他要以神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神所交給他的人。
然而短短兩章之後,在撒母耳記下11章,一切就都不一樣了,這位「以慈愛待人」的大衛王,做了一件完全讓罪掌權的事。本章全章我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大衛犯罪的過程,但我們實在是十分的能夠感同身受,因為犯罪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經驗,我們也都知道為了要掩蓋犯罪的爛攤子,我們會如何的用更多的罪行來試圖隱瞞。整個11章全章,我們看到大衛左支右絀,他不斷的用神給他君王的權柄,用後來的罪行來掩蓋原先的罪行。雖然罪就如同漣漪一般地蔓延開來,但可能在他自己的眼中,他隱藏的還不錯。不過一群人都被大衛的罪所影響,拔示巴、烏利亞、約押、腹中的嬰孩。
如果我們看得夠仔細,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因大衛的罪起舞的人,聖經都沒有描述他們的心理狀態,這些人不過是大衛的棋子,大衛已經不再是合神心意的王。大衛需要滿足一時的情慾,那就由拔示巴來滿足他;大衛需要圓謊,那烏利亞就被調來調去;大衛要借刀殺人,那約押就來配合。這些人是受害者,沒有從大衛的領導中經歷神「堅定不移的愛」,他們在大衛的盤算中,只是他詭詐計畫的一環。但有一個在全章都沒有出現的角色,其實都在默默看著這一切,並且在最後一節做出了判語:「大衛所行的這事,耶和華甚不喜悅」。
於是先知拿單在第12章出現,他代表上帝的審判,但他的出現也是恩典。此時,「堅定不移的愛」是以審判的形式臨到大衛,拿單說了一個故事。就如同我們看第11章一樣,大衛先以旁觀者的角度聽著這個故事,但突然之間,身為神的代表,拿單指出大衛是當事人。大衛因此有責任做出選擇:認罪;然後才能讓神堅定不移的愛繼續得著他。
我們仍耽溺在某種錯誤的自我認知的罪中嗎?我們仍在自我欺騙與自以為義的枷鎖中嗎?請記得沉痛的悔改乃是生命轉化的起點。
註:本文受《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》一書所啟發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