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

禱告的公眾性

 

禱告的公眾性    蔡秉錡

 

(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詩篇教導我們禱告,然而詩篇當中的禱告,有許多都是公開場合、在公眾群體當中的禱告,詩篇中的禱告提醒我們,禱告常常是「公眾的」。這帶給我們許多的反思,在這個鼓吹個人主義的世代,我們喜歡在內室當中禱告、我們喜歡在想禱告的時候再禱告、我們喜歡強調神是「我的」神,信仰是「我的」信仰。然而詩篇卻更樂意示範「在公開的場合、自然的敞開自己」的禱告,詩篇彷彿要告訴我們,公開而真摯的禱告是「真正合一群體」的見證。

所以我們需要儀式,幫助我們的群體不分裂成一數個小的「黨派」。公眾敬拜中,我們不應顯出自私,然而卻情願確保有個人禱告時的真摯。因此,在敬拜中的禮儀、程序,不應該只視為「美學」的議題,而更是一種「禮節」,甚至說是一種「神學」,關乎我們在神面前怎樣看待祂、看待一同敬拜的弟兄姊妹。是在此認知中,我們用詩篇來禱告:我們被安置於敬拜群體的處境中。

在此公共敬拜中,詩篇首先吸引我們目光的字眼,是「細拉」。直到目前為止,這個與詩篇內容無關的標註,到底是甚麼意思,並沒有共識。有人說是休止符,因此會眾在唱詩敬拜時,看到細拉,就要停下來,因為這是安靜思想的時刻;但另外有人卻有相反的建議,認為細拉是「一起大聲唱」,以此進入敬拜的高潮。但不論如何,細拉的運用代表公眾敬拜是有「程序」的。「程序」代表現在是在一個特定的場合,一個分別出來的時刻,代表我們必須要刻意的在此處共同完成一件事:敬拜上帝。因此我們要收攝自己在家裡沙發上賴著的態度,整理自己的情緒、自己的身段與姿勢,甚至要意識到身旁的弟兄姊妹,彼此不互相干擾,但卻是一起經歷上帝。

接下來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短句:「交與伶長」。敬拜、禱告竟然需要有人引導,而不是我們想要何時開聲就開聲,何時宣洩就宣洩,這對我們「自我中心」的態度是很恰當的調整。我們不能只在「想幹嘛就幹嘛」,我們乃是放下我們的自我,把敬拜的引導權,交給主領者負責,同時把自己的「感覺」拉下寶座,因為感覺雖是人很重要的機能,但卻不宜由它來操控我們對生命的選擇與決定。

最後我們一定也發現,詩篇當中有許多的音樂元素:「絲弦的樂器」、「調用第八」,詩篇引導我們進入共同的敬拜情緒。我或許正在喜樂的氛圍中,但敬拜要求唱哀歌時,透過音樂、透過旋律,我經驗到了悲傷。由音樂旋律、由上帝的話語、由詩人的禱告詞所共同營造出來的氛圍,代表的是在這場公眾敬拜中,這樣的情緒宣洩是需要的、是合法的。而所有人都跟需求者一起哭泣。個人的環境可能跟悲傷完全無關,但此時敬拜者當以上帝、以鄰舍為念。眾人因此在敬拜中共同宣告,「仰望神的榮耀」是敬拜者共同的使命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註:本文受《回應上帝:用詩篇禱告》一書所啟發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