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

屬靈操練#13:毫無隱瞞、毫無保留

 屬靈操練#13:毫無隱瞞、毫無保留    蔡秉錡

(參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衛斯理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,鎖定的是一群「追求完全成聖的弟兄姊妹」,這個群體被稱為「小團」。

我們受到宗教改革前輩的影響,很容易的就接受人「全然敗壞」的教義,並因此推論:受到罪的影響,人今生不可能達到完全聖潔的地步。這不自覺給自己合理的藉口,放棄「全心全意」追求聖潔。衛斯理雖然認同「人全然敗壞」的教義,但他敏銳的注意到:成聖需要喚醒信徒的責任感。於是他強調「聖潔」的「行動性」,認為只要人的靈性進展到「幾乎可以拒絕罪的影響、行出神的旨意,並且還在進步當中」,就可以說是「完全聖潔」。所以衛斯理認為,「完全聖潔」並非是「不再犯罪」,而是「靈性近乎完美,並一生持續追求聖潔」。在此新定義下,人可以在今生「完全聖潔」,而「完全聖潔」是可以持續進步,也有可能退步的。「成聖」是行動,要不停下腳步、不斷的、為了聖潔的生命而衝。

很多學者注意到衛斯理的成聖觀帶來「神聖的不滿足」,使人不斷催逼自己成長,因為成聖之路是無止盡的靈性進步。他希望這成為基督徒的習慣,所以設立「小團」。小團每組的成員很少,只有3-5人,但組員必須毫無隱瞞的敞開自己,而且對彼此毫無保留的陪伴。聚會時他們乃是分享自己正在甚麼罪惡念頭中掙扎、甚麼行為隱約有問題、有甚麼極度隱私的事,是不敢敞開卻妨礙靈命進步的。小團不設組長,每個人是以陪伴彼此,達到完全聖潔為目標,這個團體恨不得把人的生命當中的罪性榨乾,因此要求無條件敞開的,向著成員剖析自己,並且接受對方的禱告、勸誡與勉勵。已經運作的小團不接受新成員加入,所有加入的成員必須接受牧者的面試,並且要通過試用期,才能籌組新的小團。如果小團成員有人不斷陷入罪中無法自拔,則必須要參加由衛斯理親自帶領的「悔改者小團」。

歷史中小團呈現兩極的結果,運作好的小團非常有功效,使人靈性得到全然的造就,並收穫一輩子的屬靈夥伴,是完全交心、毫無隱瞞的;但的確不少小團後來面對分崩離析的結果。小團在當時孕育了許多敬虔的屬靈領袖,所以現代有教會企圖恢復小團,並有許多美好的見證。他們證明小團在陪伴上,有效的幫助成員度過生命最艱難的時刻。現代許多的「立約小組」,是以毫無保留、毫無隱瞞的精神在運作,其前身就是衛斯理的小團。

你羨慕彼此全然相屬的肢體關係嗎?你期待嚴肅的對待生命當中的罪,甚至把完全聖潔當成是一生的目標嗎?不論如何,你首先需要一群跟您志同道合的同行者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註:本文受《從上頭來的呼召:靈命塑造與聖潔生活》一書所啟發

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

屬靈操練#12:面對面的靈性支持

 屬靈操練#12:面對面的靈性支持   蔡秉錡

(參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在小組當中,我們都做些甚麼呢?我們有沒有以「靈命塑造」作為小組運作最為重要的核心內容呢?衛斯理曾經說過:「主給我們彼此,是讓我們能夠堅固彼此。」對衛斯理而言,幫助一個信徒走向成聖之路,是他所建立的特別群體:「班會」,最重要的任務之一。「班會」就好比是現在的小組,只是前者的目標更聚焦在靈性成長。班會各小組成員每周見面,見面時要彼此互相分享近況,但這可不只是「社交寒暄」,因為在這當中,小組成員(以及小組長)要透過對方「外在的行為、內在的狀況」,去思考「神正在試驗他們甚麼」,並且確認對方「在此試驗中,正走向成功還是失敗」。換句話說,在班會中,每個人彼此關懷,但也彼此在靈性上督責,非常深刻真誠的協助彼此在靈性上有所突破。

在此氛圍之下,弟兄姊妹很容易的就會分享彼此的靈修心得、信仰的掙扎、戰勝試探的見證、並且為組員的軟弱禱告。這是一個非常深刻分享的群體,因此並不歡迎玩票性質的人或是新來者參與,新來者每個月只能先參與一次,等到確定委身後才能每周參與,而每一季缺席超過三次就會被除名。我們可能會認為這樣的小組太嚴肅了、不符合時代潮流,但事實上,在今日也有不少牧者成功的恢復衛斯理這樣的設計。

通常成立這樣的小組會先約法三章,讓大家知道在這個小組當中每個人都是為了在信仰上更認真才來的、是「玩真的」、是要被神模塑為合神使用的器皿而來。組員被要求要穩定忠實的參加每一次小組,並且不對外談論在小組當中發生的事,也被要求不可以隨便邀請訪客;此外,組員每天都必須要為其他組員禱告、並積極參與教會的主日崇拜及服事,也要穩定讀經。這樣的團體通常會有一位帶領者,由這位帶領者來安排每周討論的議題,這些分享都是為了帶來靈性的進深:「甚麼年紀開始,神這個字開始對你發生意義」、「分享你最近的一次發怒的經驗」……。然後依照每個人的回應,帶領者或是其他的成員可以提供屬靈上的建議或是回應。而為了讓這個群體跟社會不至於脫節,小組也必須要在恰當的時間安排關懷行動,諸如監獄探訪、拜訪孤兒院等。而這個小組聚會每次聚集,都會規律的做金額不大的奉獻,用於某個扶貧的事工上。

就如同上次所提到的,在衛斯理的設計中,「班會」是訓練弟兄姊妹「實踐」,操練弟兄姊妹「行出所信」。不管200多年後的我們對這套制度有甚麼想法,但衛斯理的確因此協助許多信徒,脫離「能知不能行」的窘境。在彼此督責、彼此陪伴、彼此砥礪的氛圍下,「班會」蓬勃發展,有效帶來信徒靈命成長。如果你基督徒的身分是「玩真的」,或許你會為有這樣的小組而感到振奮。    

註:本文受《從上頭來的呼召:靈命塑造與聖潔生活》一書所啟發

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

屬靈操練#11:小組團契中的屬靈操練

 屬靈操練#11:小組團契中的屬靈操練   蔡秉錡

(參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
我們很容易覺得屬靈操練是個人隱私,所以不太願意找人分享自己現在正在執行的操練,我們也覺得沒必要跟別人分享,因為追求是「自己的事」,別人無法代勞,也不需要讓別人知道,否則就顯得我們好像在「顯擺」,在昭告天下我們有在做屬靈操練,是更「高段」的基督徒。


然而這種態度是有問題的,因為基督信仰從存在的第一天,就是群體中的信仰。歷史中第一批基督徒做些甚麼呢?他們遵守使徒的教訓、彼此交接、擘餅分杯、祈禱、住在一起、凡物公用、一起敬拜、一起事奉、一起吃喝快樂(徒2:41-47)。由此可見,基督信仰打從一開始就是群體中的信仰。群體中所做的一切,都該要幫助弟兄姊妹更加的認識神、經驗神、享受神。換言之,小組團契是非常重要的靈命操練方式,因此小組團契聚會跟俱樂部、跟同樂會、跟興趣小組有天壤之別。因為小組團契聚集在一起,為的是要親近神。歷史中,約翰衛斯理可能是最積極設計各種小組聚會的牧者。他為了幫助基督徒回應神,設計了「會社」這樣的團體,會社有點像是查經班,或是成人主日學,目的是為了要讓弟兄姊妹認識信仰;然而,除了認識信仰,衛斯理更強調實踐,因此基督徒一旦進入到會社之後,就必須要參與「班會」,班會就如同小組,弟兄姊妹在班會當中彼此督責、實踐信仰。根據衛斯理的設計,班會是操練奉獻、傳福音、做社會服務的團體。因此如果有人不願意在班會當中委身,衛斯理甚至會禁止他領聖餐。會社帶來對真理的認識、班會帶來對信仰的委身與實踐,對於基督徒的生命,這兩者似乎已經相當足夠;然而衛斯理的創見不止於此,他知道弟兄姊妹有了正確的「認識」與「實踐」,並不代表就會有正確的「情感」,所以他設計更精緻的團體,被稱為「小團」,小團是自願參加的,在小團當中,弟兄姊妹彼此督責,親密的對談,分享屬靈經歷,敞開的分享自己的信仰實況、也接受督責,並且彼此建議如何在屬靈上長進。在小團當中,弟兄姊妹在情感上會有很強的連結,也把「愛慕神」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。學者們發現,衛斯理的會社、班會、小團,正好是對應了「認識(思想)」、「實踐(意志)」與「渴望(情感)」,是全人的操練。


因為衛斯理的設計,使英國的基督徒在理性上對神有正確的認識、在生活上有知行合一的實踐、在情感上對上帝有專注的渴求,這就帶來了18世紀的英國大復興。衛斯理深富洞見的把弟兄姊妹組成信仰成長群體,為教會留下了一個系統性、群體性操練成聖的遺產,使得傳福音所結的果子可以有效存留而不易失喪。或許,活在300年後的我們應該要自問,我們的小組有幫助弟兄姊妹認識真理、實踐信仰、渴求上帝嗎?

註:本文受《從上頭來的呼召:靈命塑造與聖潔生活》一書所啟發

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

屬靈操練#10:個體的差異是祝福

 屬靈操練#10:個體的差異是祝福   蔡秉錡


(參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截至目前為止,我們所提的都是共通的、普遍的、常見的屬靈操練方式,然而這不免給人一種錯覺:「如果前面所介紹的這些屬靈操練的模式,我都不喜歡、不習慣,或是在實作的過程中有點排斥或無法持續,是不是代表我哪裡有問題?不夠愛主、不夠認真追求信仰?」然而,由於屬靈操練只是「蒙恩的管道」,因此如果各種的操練都不適合你,你也確定這並非是因為罪的影響(諸如懶惰、驕傲、冷淡、悖逆……等),使你不願意愛主、不願意深化與神之間的連結,那或許你需要考慮你所使用的靈修方式,是不是真的適合。


針對不同人,上帝的恩典有不同作用的方式,有些人在敬拜中經歷到上帝的恩典,但有些人則在經文的默想與研究中,對神的恩典感激涕零。靈命塑造的精髓,在於與上帝日益成長的關係;如同孩子會不斷的長大(如果不長大就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),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也應日漸加深。然而,「屬靈操練」本身並不會創造成長,屬靈操練方法,只是歷代聖徒透過親身體會,得知這些是培育與上帝連結的有效方式。因此,如果某種屬靈操練,的確無助於深化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,那決定不採用,並不是甚麼罪孽深重的事。然而在此必須要強調,要對自己負責任,因為屬靈操練本身就是在付代價,所以我們有可能是因為畏苦怕難、沒耐心不願意等待,而放棄某種操練。


因此一個對屬靈操練的正確認識是:多樣的操練方式是神的祝福,不同的操練往往對應的是不同性情傾向的基督徒。對於那些外向、社交能力強、身邊不乏知心好友的人而言,操練「分享」、甚至操練「缺乏」都相當好;但對於那些精神已經過度緊張、個性敏感的人而言,「安息」的操練說不定比「禁食」更好。不論屬靈導師或是屬靈書籍,給你甚麼樣的操練功課,我們都需要知道,不要讓別人的建議,剝奪了你與神相交的機會。因此,認識自己的性情是很重要的,網路上有很多「九型人格」的線上測驗,其實是了解自己一個很好的管道,知道自己是內向或是外向、主觀還是客觀、理性還是感性、謹慎還是衝動,有助於選擇適合的靈修方式。有些人可以凝視著燭光就進入到與神的親密互動中;但另一些人需要到戶外流汗,在壯闊的山野風光中才會被上帝所震攝,上帝的恩典就是如此的豐盛、如此的無所不在。因此,我們需要承認個體的獨特性、培養對自己屬靈發展有貢獻的蒙恩途徑、並且也欣賞別人用與你不同的方式操練敬虔。


最後我想再加上個建議:適合自己的操練方式的確會讓自己勝任愉快,然而偶爾走一條陌生的道路,或許也會有耳目一新的感受。

註:本文受《從上頭來的呼召:靈命塑造與聖潔生活》一書所啟發

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

屬靈操練#9:屬靈筆記本

屬靈操練#9:屬靈筆記本     蔡秉錡

(參pixabay網站非商用分享圖)


 在中世紀晚期,有一群信仰群體發展了一個新的靈修運動,被稱為「新靈修運動」(Devotio Moderna),這群人捨棄了當時膜拜聖人遺骸、朝聖累積功德、行懺悔禮等等聚焦於外在行為的靈修模式,而發展了更以基督為中心、更看重倫理道德、更操練內在敬虔(而與外在行為相對)、更看重在意志降伏主(而非用理性進行神學討論)的靈修方式,這個群體主要聚集在萊茵河下游,包括現在德國南部及荷蘭的城市,都是新靈修運動的重鎮。

這群人有一個相當特殊的靈修方式,那就是每日撰寫「靈修日誌」,他們會在每天的傍晚,花大約半小時的時間,抄錄聖經的經文,並會寫下聽講道的筆記、信仰的反思及日常的掙扎,並在隔天的中午與自己的屬靈導師懇談,跟他討論自己信仰的進展,接受屬靈導師的引導,藉以在屬靈上有所進步。他們也會反覆閱讀自己寫下的文字,藉以不斷回到的被上帝的道感動的那個時刻。

屬靈操練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環境,讓神的恩典臨到我們,使我們更加地與神連結,我們必須要不斷強調,所有的操練都不是目的,而只是一個讓我們更親近神的途徑。因此傳統稱呼屬靈操練為「蒙恩的媒介」(Means of Grace),媒介不是目的,而是達成目的的途徑,在衛斯理的教導當中,他將蒙恩的媒介又分成「建制的」與「慎重的」蒙恩途徑,前者指的是聖禮、讀聖經、做禮拜等等聖經有應許會得著屬靈恩典的操練,而後者則是另一種屬靈操練,雖然不是聖經有載明的,但在「謹慎運用」的前提之下,也能讓信徒蒙受神的恩典,撰寫屬靈日誌就屬於「慎重的」蒙恩途徑。

許多信仰前輩都有寫下屬靈日誌的習慣,事實上就是因為有人以文字記錄下了信仰的內涵,我們才會有聖經好讀。高滿夫人因為信心的掙扎所寫下的《荒漠甘泉》,也是透過書寫信仰日誌進行屬靈操練最好的範例。因此,我們或許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方式,在靈性上有些進深,然而,屬靈日誌應該要包含哪些內容呢?

在下筆之前,首先應該要進行「回顧與反省」,回顧自己的一天,可以思考一些格外引起情緒反應,或特別具有代表性的事件,並用信仰的角度咀嚼這些事;接下來,可以透過以下問題寫下所感:(1)這些事件為什麼讓你覺得自己接近或遠離基督?(2)有沒有參與甚麼小組聚會,您在當中如何「彼此連結,成為教會」?(3)有沒有甚麼在屬靈上的成功或失敗的時刻,是你認為你的信仰被檢驗的?(4)明天的展望,有無改善計畫?(5)是否有紀念神的恩典、向神感恩的事?

屬靈習慣的養成,需要長時間的委身,或許我們可以學習「新靈修運動」的作法,每天分別半小時出來,用自己感到最簡便卻又深刻的作法,回顧上帝今日的恩典軌跡。

註:本文受《從上頭來的呼召:靈命塑造與聖潔生活》一書所啟發